河南政协

长征题材历史画的图像故事

时间:2024-09-06 09:43 来源:人民政协报

  长征题材的绘画以历史画为多。所谓历史画,是画家通过研究文献资料组构画面,描绘出值得纪念的人物与事件。作为以图像反映历史真实的艺术创作方式,历史画既要立足于历史文本和历史遗存这一基础,同时也要借助想象和虚构创造出审美图像。在这里,画家的身份就如同导演,调度画面并利用光影、空间、造型等修辞学手段处理画面各种物象之间的关系,使时间、秩序与情节满足叙事要求,实现叙事目的。

  32位著名画家集体创作的《万里长征图》

  20世纪50年代,徐燕孙、吴镜汀、王雪涛、刘继卣、任率英、陶一清、胡佩衡、董寿平、黄均、林锴等32位著名画家集体创作了《万里长征图》。

  这是一件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作品。它与西方古典绘画单向度、不可逆的线性时空迥然不同,画面中的物体可以通过观者视线的移动而变化。换句话说,创作者不是对某一固定瞬间的描摹,也不是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看出去的焦点透视,而是回环往复,从而使不同时空的事物统一于某一个具有“同时性”结构的形式之中,观者则仿佛可以跟着画中提供的多重透视回环游视。

  《万里长征图》是画家们在重走长征路后历时两年时间描绘而成,画面中既有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巧夺金沙江、翻过大凉山等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著名历史事件场景,也有阴、晴、风、雨等不同气象环境。显然,这些事件和环境发生于不同空间,这些历史事件也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采用西方古典绘画的固定角度透视,让空间在线性时间中展开,它们绝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但由于画家们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特别是传统山水画长卷的时空表现形式,并巧妙地通过云、雾、山等物象形成画面中的“断”和“虚”,从而打破时间的线性延展。一方面,观看的视角游动起来,前山看、后山看、近山看、远山看,侧视、平视、仰视、俯视……使同样的“瞬间”和不同的角度同时呈现;另一方面,不同历史事件也不再按照发生顺序依次于画面中展开。

  油画《长征之路》

  沈尧伊1981年创作的油画《长征之路》,是一件复合场景的非情节性叙事作品。所谓复合场景,是指在同一画面中并置不同时空的场景,叙事则因非线性结构与多重时空关系而变得复杂,从而淡化了情节性。在这件作品中,画家选择了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和战斗、行军、冲锋、开路等长征中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与场景。画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左半边描绘了三个场景,最上部为红军正在翻越巍峨的雪山;下部是大渡河的铁索桥上几位英勇的战士正冒着敌方炮火前进;介于两者之间冷暖色调交汇的部分是红军队伍走在山间栈道上的场景,它和翻越雪山场景在顶部运用了影视语言中的叠化效果。右半边画面主要是十数名红军和战马在草丛沼泽中艰难跋涉的场景,中部画面设置了一个如太阳一般灿烂的金色光环,光环中有几个正在奋力披荆斩棘、开拓道路的红军战士身影。光环的下部是正在冲锋的红军战士,上部光环背后则是隐隐约约走向远方的红军队伍。

  这件作品不仅借鉴了电影的多场景叙事,还挪借了影视技术实现的视觉效果,似乎更接近影视——虽然它是静止的。然而,画面不同场景之间的时空关系是割裂的,从右边过草地的俯视近景到左下部飞夺泸定桥的平视中景,再到左上角翻雪山的仰视远景以及中部开路、冲锋、行军的全景仰视与远景俯视,同一幅画面上并存了数种不同景别、不同视角的场景。具体来讲,每一个单一场景本身都有情节性,“顷刻”的选择也颇具意味和代表性。但当它们并置在一起时,却消解了情节,其奥秘在于画面中部的光环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左边,光环的光线照进了左边的翻雪山和飞夺泸定桥两个场景;右边,一位处于过草地场景中背着钢枪的女战士上半身都笼罩在光圈里。而这名女战士的神情动作,似乎也与身边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首先,她没有像周围战友一样动作幅度比较大,而是挺直站立仿佛跳脱出当下环境;其次,构图上她也没有被纳入右边的队伍中;再次,她的视线是望向画外观众的。最后,她位于画面的正中心。综上,画者应该是有意识地将光圈和这位女战士独立于所有场景之外,从而建构出具有历史象征性的画面,使作品的空间、时间在象征、隐喻层面上形成自在自为的结构,实现了从现实到理想,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这幅长征题材历史画超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使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丰富内涵。这不仅是历史阐释的必要维度和还原历史人物的特定方法,更是让作品触摸民族精神史诗层面的必然途径。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藏品征集部主任、美术学博士后、艺术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魏蔚